10月24日,“2015年区域发展战略与海洋区域科学论坛”暨“第五届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论坛”在我校隆重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区域发展战略与海洋区域科学研究创新”。本次会议由中国区域科学协会、辽宁省社科联主办,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承办,辽宁省地理学会协办。本次论坛邀请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昌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和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社科院等单位的权威专家学者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与信息化部、海洋出版社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出席,参会代表达到150多人。
论坛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才志教授主持。辽宁师范大学李雪铭副校长致欢迎词,他指出:辽宁作为我国最北的沿海省份和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发挥海洋优势,是辽宁再振兴的重要一环。他向与会者简要介绍了我校区域科学发展的历史基本情况,对区域科学协会和各位专家、领导长期以来给予我校区域科学发展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辽宁省社科联金虎副主席在致辞中强调,“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五届,特色鲜明,成效显著。今后要不断总结经验,精益求精,不仅要成为辽宁省社科联学术活动月的名牌活动,还要努力在全国层面产生广泛影响。
在大会主题报告环节,各位专家畅所欲言,气氛热烈而富有成效。上午共有六个大会报告。海洋出版社党委书记阿东结合自己参与钓鱼岛巡航的亲身经历,以国家海洋利益的构成及维护为重点做了《建设海洋强国关键问题研究》的报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东北司副司长杨荫凯做了《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进与“十三五”重大思路创新》的报告,他详细梳理了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进过程,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介绍了“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和应对策略。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人民大学孙久文教授以《重塑中国经济地理:陆海统筹与格局优化》为题,对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区域科学研究在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和学科建设中的影响作了诠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安筱鹏以《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进展及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反思》为题,从共识、行动和反思三方面介绍了新工业革命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大影响,特别是分析了制造业与服务业、技术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让与会者对《中国制造2025》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辽宁师范大学张耀光教授以《海洋经济地理学科建设》为题,对《世界海洋经济地理》和《中国海洋经济地理学》两本专著做了介绍。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赵作权研究员做了《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目标、方法与战略抉择》的学术报告,他以统一市场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谈起,分析了我国国土空间核心区的变化及构成,提出围绕核心区构建的市场、通道和战略空间。
24号下午有七位专家作了学术报告。南昌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耀彬教授作了题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过程模拟与趋势预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沈体雁教授作了题为《国家海洋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措施》的报告,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儒煜教授作了题为《论新常态下的新东北现象》报告,辽宁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教授作了题为《当前辽宁经济形势与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报告,中国海洋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刘曙光教授作了题为《海洋经济学科发展的理论思考》的报告,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效莉教授作了题为《基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上海市海洋发展战略构想》的报告,辽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赵治山研究员作了题为《从全球化视角和历史方位科学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报告。
论坛期间,在坐的老师和学生纷纷围绕相关议题与各位专家展开互动交流。到会专家从区域经济学、地理学、海域管理等方面,围绕海洋强国战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海洋经济地理学学科建设、经济新常态与新东北振兴、海上丝绸之路与区域海洋发展战略等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展开广泛研讨,许多研究成果可为我国海洋经济地理学发展和海洋经济繁荣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次论坛圆满落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