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16px;">报告人学术简介<br> 冯雪冬,男,1978年生,辽宁省彰武县人,满族,文学博士,鞍山师范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辽宁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辽宁省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院校评估评估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2项,在《语言科学》《南开语言学刊》《汉语史集刊》《辞书研究》《学术交流》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篇,出版《宋代笔记语言概论》《国学讲义》《汉语文字实讲义》等著作3部;主持教育部、省、校各级教学改革项目11项,省级一流课程项目1项;先后被评为“全国第七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获得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三等奖,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辽宁省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br>报告内容<br> 《诗经》首篇《关雎》具有重要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就文本而言,有必要进行语言学角度的重释。“求”为寻求、寻访义,与现代意义上的追求不同,词义最为关键。“流之”“采之”“芼之”等于说“流于之”“采于之”“芼于之”,“流”于表面,“采”显茂盛,“芼”为覆盖,体现时的变化,意味荇菜蔓延覆盖于河左右,杳远悠长,兴淑女处而不出不易觅得。“悠哉,悠哉”因忧愁生哀;哀而不悲,因乐而不淫,淫则乐极生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为互文的表达,是针对文本的最为贴切的评论。君子、淑女为对,君子求淑女,完美呈现了中华民族审美、求美、向善,追求尽善尽美的心路历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