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到11月16日,由美国哈佛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大学和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联合主办的“东北文学与文化国际研讨会”在大连召开。来自哈佛大学、罗格斯大学、麻州州立大学、东京都大学、新竹清华大学、吉林大学、苏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大连市作家协会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会,我校文学院近20位教师参加了这次盛会。
开幕式由大连理工大学梁海教授主持,大连大学张祖立教授致欢迎词,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简介会议主题。我校张学昕教授作为会议组织者介绍与会嘉宾,文学院院长张庆利教授从冲突与融合中形成的东北人的豪气、华夏子民的民族起源等方面总述东北的语言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鲜明特征,以黑、吉、辽三省高校为例简介东北学术界目前的研究情况。并希望本次会议在理论建构和具体研究中,通过研讨树立旗帜、提供范例,深入剖析、取得成果,推动东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会议第一场发言由苏州大学季进教授主持。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作主题报告,以“文学东北与中国现代性”为题指出东北研究的丰富性与现代性,强调东北对当代中国的关键意义,提出了“东北学”的概念。他认为,东北是包容独特的社会人文与自然生态的地理所在,是一个流动的文化、族群、政经脉络,是一个投射建构有关“东北”想象的“时空坐标”,东北既是一种历史经验积累,也是一种“感觉结构”。“东北学”的论述必须有文学的情怀,也是如何讲好“东北故事”的起点。吉林大学秦曰龙编审从汉语东北话的概念,日本明治以来汉语教科书中“满洲语”资料,日殖时期朝鲜半岛汉语教科书资料,“伪满洲国”文艺作品资料等方面,论述汉语东北话文献研究资料的学术价值。吉林大学王欣睿教授由“闯关东文学”命名的合理性及提要性出发,提出并阐释“闯关东文学”的概念,构建学术体系,探寻“闯关东精神”的价值意义,对“闯关东文学”所展现的民族迁徙史和民族生存史的地域文化特征进行了探讨。
会议第二场大会发言由大连大学张祖立教授主持。美国麻州州立大学张恩华教授以曾朴《孽海花》、萧红《北中国》、张爱玲《赤地之恋》三部跨越半个世纪的作品为考察对象,在地图逻辑、地理置换、在地性消解等方面论述中国东北文学地志与国族想象。华东师范大学刘晓丽教授在东亚殖民主义理论视阈下考察“满洲文学”概念,指出“满洲文学”既是东亚殖民主义意识的一种建构,也是东亚文学文化权力/关系的竞技场,藉“满洲文学”可以探入东亚殖民主义理论内部的错综复杂性。新竹清华大学柳书琴教授通过台湾地区的文献研究论述,东北文化走廊中“反法西斯文学飞地”,指出其为借助国际空间形成的带有政治流亡和国际结盟意味的左翼文学与艺术通道。会议第三场大会发言由王尧教授主持。大久保明男教授从“满洲国”文学研究会与《中国东北文化研究广场》、中国东北文化研究中的空缺和断裂、以及中国东北文化研究中的误区等方面作出论述。中国海洋大学李海英教授以金学铁《说吧,海兰江》为例,论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朝鲜族的革命叙事创作和国家认同的确立。华东师范大学黄平教授提出“新东北作家群”的概念,描述其主题与风格,论述“新东北作家群”的未来及转型危机。美国罗格斯大学宋伟杰教授通过若干先锋电影导演及特立独行作家的东北想象,探讨二十一世纪有关东北的电影、文学心理地理图景。
会议第四部分发言由辽宁师范大学张学昕教授与黑龙江省文联主席迟子建主持,张学昕教授认为东北学的问题不仅仅是文学问题,而是一个丰富的文化问题,从文学、历史到越出文学、历史的边界,期待引发延续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我校孙小兵教授首先对东北学研究建立的话语体系表示赞赏,指出东北文化源远流长,东北题材的创作和研究在今天仍然具有穿透力和影响力,而在东北经济文化被边缘化和被误读的时代,东北文化仍具有其主体性;孙老师还提出东北研究的一些生长点,包括消费文化语境下东北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为什么仍旧受欢迎,东北故事具有哪些特质,东北文化作品给国人提供哪些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等。我校乔世华教授对王德威教授的“流”“闯”“跨”概念,及黄平教授“新东北作家群”的提法做出呼应,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被遮蔽的东北工人普遍的大面积的下岗是一种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流亡,从而东北人进行了跨行业跨角度的闯关。“铁西三剑客”写出了东北人被放逐的命运,承担起文学的社会责任,打亮了东北的衰落,是可能的一种复兴。我校刘思诚老师认为民间文学可以作为东北文学的重要文化资源,指出文学具有超越地域存在的世界性。
本次“东北文学与文化国际研讨会”为东北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在王德威教授“也许我们可以从文学作为一个起始点,重新开始”的闭幕致辞中,大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