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视频广播
精彩视频[更多]
近期热点

著名教育家叶澜应邀在“教育大讲堂”作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16-10-26 文章来源:新闻网 浏览次数:[]

10月21日,教育学院教育大讲堂及教师教育“鸿宝论坛”系列活动在学院会议室举办。全国著名教育家、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开创者叶澜教授应邀作报告。报告会由我校特级特聘教授傅维利主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的19名教法教师、教育学院教师及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0多人聆听报告。

说明: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G_6949.JPG

叶澜教授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强调作为教育学家或教育研究者要经得起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淘汰,因而她更认同别人称她为“教育学研究者”,看似简单的言语揭示出了成功教育研究者身上的责任与使命。她以时间为轴细致地介绍了自1994年开始的新基础教育改革,并按照改革的不同重点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探索阶段、发展性阶段、成型阶段。叶澜教授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要成功地实现改革和发展,就必须高度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提升他们的改革主动性和鲜活的生命力。报告的最后她提出自己的期望——教育“本土化”,即中国的教育要具有鲜明的“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符合中国文化和国情,中国的教育学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和体系,并用“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这一至理名言激励在座师生。

说明: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G_6933.JPG

报告结束后,傅维利教授与叶澜教授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就新基础教育的改革实践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的探讨。傅教授认为“生命”和“实践”两个核心理念始终贯穿于叶澜教授所主持的新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并强调从引导到支持和鼓励学校、教师自主研究和创新是新基础教育改革的鲜明特色。不刻意提出统一的模式,而是努力提升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内生动力,既是新基础教育的重要改革目标也是其推进的重要手段。

此次报告深化了师生对新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拓展了大家的研究视野,对于激发新的学术思维方式和创新灵感,增强学术研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上一条:我校文学院主办“新技术条件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研讨会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2016年—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