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由辽宁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文学院与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如何书写我们时代的人文暨贾平凹文学创作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大连成功举办。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中国作协副主席、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阎晶明,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辽宁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周景雷,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丁帆,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福建省文联原主席南帆,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晓明,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原所长陈众议,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钟山》主编贾梦玮,《作家》杂志主编、吉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宗仁发,作家、《中篇小说选刊》原社长、主编林那北,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言宏,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小说评论》主编、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杨辉,吉林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张丛皞,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文艺伦理研究所所长梁海,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王立志、副院长马莉,辽宁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宏、校长罗文波等嘉宾出席会议。

研讨会开幕式在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宁芳的主持下拉开帷幕。

辽宁师范大学校长罗文波在欢迎辞中,深情回顾了学校七十余年的人文传承,特别提及今年五月成立的东北地区首家人文高等研究院在促进学科交叉与拓展国际学术合作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他指出,贾平凹五十年的创作实践,生动诠释了“如何书写我们时代的人文”这一命题,他的作品深深植根传统文化,却又始终与时代共振。因此本次研讨会不仅是对一位杰出作家创作成就的系统总结,更是对新时代人文精神书写方式的深度探索。

在聘任仪式上,辽宁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宏向贾平凹先生颁发了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聘书,并献上鲜花致以崇高的敬意。随后,贾平凹先生将自己五十年来创作的代表作品赠予辽宁师范大学,这些凝聚着半世纪文学心血的珍贵著作将成为学校重要的文化财富。


辽宁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周景雷指出,贾平凹的创作“既承续传统文脉,又直面现实人生”,为当代作家树立了典范。他强调,贾平凹始终保持着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把握,在传统与现代、乡土与城市之间寻找新的表达可能,这种创新精神是当代文学最可贵的品质。他呼吁文学工作者学习贾平凹“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创作态度,创作出更多具有思想深度与艺术个性的优秀作品。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将贾平凹誉为“中国作家中的楷模”。他指出,贾平凹以每两年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频率持续为当代文学增添光彩,其作品融汇博大精深的知识学识与民间智慧,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气派”。阎晶明特别推崇新作《消息》,称其既写实又传奇,既魔幻又充满现实感,展现了笔记体这一中国传统文体的当代生命力。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在发言中,将贾平凹的创作历程比作“一部微缩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盛赞其作品始终扎根现实、呼应时代,构筑了具有深厚人民性的文学世界。他指出,贾平凹用四十余年的笔墨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社会的沧桑变迁。他强调,贾平凹的创作始终对准“具体的、鲜活的、呼吸着的土地”,其作品用最朴素的文字记录普通人的命运沉浮。他认为,贾平凹的成功在于真正“融入生活”而非仅仅“观察生活”,这种创作态度为中国当代文学奠定了最坚实的“人民性”根基。

其后的学术研讨环节由北京大学陈晓明教授主持,丁帆、南帆、孟繁华、陈众议、宗仁发、贾梦玮、林那北、何言宏、杨辉、张丛皞、梁海等知名学者展开了深入讨论。

丁帆教授以47年的学术交往为脉络,系统梳理了贾平凹的创作历程。他指出,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始终紧扣“人性书写”这一核心命题,从早期的《天狗》到引起轰动的《废都》,都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层面。丁教授特别强调,贾平凹的作品超越了简单的意识形态表达,而是通过自传性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人性在时代变迁中的异化与救赎。他认为,贾平凹的创作实践印证了文学的本质在于对人性的深刻探索这一永恒命题,其作品与世界文学大师雨果、托尔斯泰一样,都具有超越时代的艺术价值。

南帆教授从文明转型的视角,剖析了贾平凹作品中的现代性困境。他指出,贾平凹的创作精准捕捉了农业文明与现代文明交汇处的复杂图景,其作品既写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饱含着对乡土文明的深切眷恋。南帆教授认为,贾平凹笔下的乡村不是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国,而是充满艰辛与挣扎的现实世界。他特别分析了《老生》《古炉》等作品,指出其中展现的乡土能人无用武之地的困境,深刻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价值的失落。同时,南帆教授还肯定了贾平凹在语言艺术上的独特贡献,其简洁有力的短句风格与流行的长句范式形成鲜明对比,延续了中国文学的语言传统。

孟繁华教授系统阐述了贾平凹创作的多元面向。他将贾平凹的文学成就概括为四个维度:首先是始终如一的现实关怀,其作品与改革开放的社会历程形成同构关系;其次是对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特别是在世情小说传统基础上的创新突破;第三是文体上的大胆探索,《消息》等新作展现了笔记体小说的当代生命力;最后是对“慢生活”的美学坚持,这种创作姿态本身就是对速度至上的现代生活的抵抗。孟教授认为,贾平凹的创作既扎根传统,又极具现代意识,其作品在记录时代的同时,也开创了独特的文学境界。

陈众议教授以比较文学的视野,将《消息》誉为“当代《国语》”。他指出,这部作品不仅延续了中国古典笔记小说的传统,更创造性地发展了"哀而不伤"的儒家美学。陈教授通过中西文学对比,强调贾平凹的创作彰显了中国文学独特的精神气质——既保持对现实的深切关怀,又不失艺术上的节制与含蓄。他认为,这种美学特质使贾平凹的作品超越了地域限制,成为世界文学格局中独具特色的中国声音。

宗仁发主编从文学史角度定位贾平凹的创作。他指出,今年适逢寻根文学四十周年,贾平凹的《消息》既是寻根文学传统的延续,更是这一传统的创新性发展。宗仁发认为,贾平凹在创作早期提出的“以中国传统表达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创作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他引用福克纳的创作经验,说明乡土书写的永恒价值,认为贾平凹的作品如福克纳一样,既扎根特定地域,又展现了人类生活的普遍真理。

贾梦玮主编着重分析了贾平凹的语言艺术。他指出,语言是文学的宿命,而贾平凹创造性地将古典汉语的韵味与现代汉语的活力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贾式语言”。他认为,这种语言既保持了汉语的传统美感,又融入了鲜活的民间气息,其不可译性恰恰体现了汉语之美的独特性。他强调,在现代汉语发展百年的重要节点,贾平凹的创作实践为汉语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林那北从创作实践的角度,表达了对贾平凹的敬佩之情。她坦言,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作家如何消化现实、提炼故事,是一个巨大挑战。而贾平凹五十年如一日的创作坚持,以及其作品中展现的从容自信,为同行树立了典范。林那北特别赞赏贾平凹文字的轻盈与幽默,认为这种举重若轻的叙事能力,源于作家深厚的人生阅历和艺术修养。

何言宏教授从人文主义建构的维度,阐释了贾平凹创作的独特价值。他指出,贾平凹的创作实践完成了从古典人文主义到现代人文主义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体现在四个层面:对天人合一传统观念的现代表达;对普通人命运的深切关怀;在挑战中寻求突破的艺术勇气;以及独具特色的叙事智慧。何教授认为,贾平凹的创作不仅记录了这个时代,更参与塑造了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

杨辉教授以“感通”这一概念为核心,解读了贾平凹的艺术境界。他指出,贾平凹的作品之所以能展现“天地人共在”的丰富面相,源于作家对世界的独特感应能力。杨教授认为,这种“感通”境界的达成,需要长期的修养功夫,而贾平凹通过四十多年的艺术实践,最终实现了文体的自由境界,其作品既承续传统文脉,又充满现代意识。

张丛皞教授系统总结了贾平凹创作的五个特质: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对地域文化的深度开掘;自觉的批判意识;独特的幽默智慧;以及持续的文体创新。他通过具体作品分析,说明这些特质如何共同构成了贾平凹独特的文学世界。张教授特别指出,贾平凹的卓越之处在于,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每个十年,他都贡献了能够写入文学史的重要作品。

梁海教授通过对贾平凹创作历程的细致梳理,展现了作家五十年来如何通过文学回应本土经验。梁教授将贾平凹的创作分为多个重要阶段:80年代通过“商州”系列实现乡土书写的自觉化;90年代转向城市书写,展现“离土又离乡”的现代性困境;新世纪以来在《土门》《怀念狼》《秦腔》等作品中深化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思考。她认为,《秦腔》是贾平凹创作的高峰,这部作品既是对乡土中国的深情挽歌,也是对现代化进程的深刻反思。

在致谢环节,贾平凹先生以质朴的语言回顾了自己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他将文学之路比作“刮风下雨”的自然历程,坦言每个十年都是重要的成长阶段。他特别感念文学生涯中遇到的“贵人”,表示这些珍贵的相遇是他持续创作的重要动力。贾平凹表示已超越功名利禄的追求,而是希望在全球化语境下探索中国文学的更多可能性,用创作记录这个时代。

辽宁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张学昕在总结中指出,本次研讨会不仅是对贾平凹文学成就的全面审视,更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路径的深入思考。作为东北地区人文学科建设的重要平台,辽宁师范大学将继续推动这样的深度对话,为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这场研讨会通过多维度、深层次的讨论,展现了贾平凹五十年文学创作的丰富内涵,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贾平凹的创作实践证明,真正的文学既要扎根传统,又要直面现实,既要展现个人风格,又要承载时代精神。这种创作理念,对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未来,辽宁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计划进一步拓展与海内外高校及文化机构的协作网络,致力于搭建高端学术平台,通过一系列聚焦中国当代文学核心命题的研讨活动,为人文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