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至29日,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故宫博物院与我校联合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清史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隆重举行。本次学术盛会以“清史研究的学术传承与创新发展”为主题,汇聚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二十余所高校及科研、文博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围绕清代政治体制嬗变、边疆治理实践、经济社会转型、文化传承创新等重大议题展开深度学术对话。
在28日上午的开幕式上,校党委书记刘宏教授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她系统回顾了辽宁师范大学七十四载砥砺奋进的办学历程,特别指出作为东北地区首批师范类高等学府,我校始终将历史学科建设置于学术发展战略核心,在清史研究领域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术传统。刘宏书记深情追溯中国清史研讨会的学术脉络,自1986年首届会议于大连启幕,至2002年第十届会议再续前缘,本届会议的圆满举办恰似“双十之约”的学术回响,见证着中国清史研究从学科奠基到体系构建的跨越式发展。她展望清史研究应立足当代,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期待与会学者二十年后再聚滨城,共绘清史研究新画卷。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任万平研究员在致辞中强调,清史研究作为阐释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维度,必须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范式,在历史长河中把握文明演进规律。她指出,故宫博物院作为明清宫阙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始终将清史研究视为学术根基,通过系统整理故宫藏品文献,持续深化对清代宫廷历史、典章制度、物质文化的研究。本次学术盛会不仅搭建了跨学科交流平台,更将催生兼具学术价值与现实关怀的研究成果,为新时代清史研究注入新动能。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我校原校长朱诚如教授在致辞中,着重阐述清史研究的当代使命。他提出,清史研究既要扎根文献典籍,又要观照现实需求,需要统筹宏大叙事与碎片化研究,特别要关注边疆治理、民族交融等重大现实问题的历史镜鉴。
作为我校清史研究学术传统的奠基人,朱诚如教授以二十八载春秋的学术耕耘,在我校清史编纂、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作出卓越贡献。开幕式上特别设置“学校发展特别贡献奖”颁授环节,校长罗文波在颁奖辞中盛赞其“深耕杏坛育桃李,砥砺学术启后学”的教育家精神,刘宏书记与罗文波校长共同为朱诚如先生颁发奖状、奖牌,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开幕式由李玉君副校长主持。

会议期间,九位知名学者围绕全球史视野下的文明碰撞、明清思想嬗变、清代社会治理、边疆制度变革、近代技术转型等前沿课题作主旨报告,系统呈现了清史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会议设置四个平行分论坛,与会学者围绕“清代政治制度与边疆治理”“清代经济变迁与社会发展”“清代历史文化与艺术传承”及“清代人物、文献与清史研究”等议题展开研讨。与会学者既关注清代奏折档案、省例成案、八旗世袭谱牒等新史料的价值发掘,又重视概念工具与理论方法的创新运用,通过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边疆史等多维视角的交融碰撞,系统呈现清史研究的学术生命力。
闭幕式上,四位学者代表各分论坛作学术综述,我校国家民委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穆崟臣教授总结会议三大学术特征: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推动跨学科融合、统筹传承创新,并强调清史研究应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本次研讨会作为清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平台,既是我校对四十载清史研究学术传统的深情回望,彰显学术薪火相传的深意,也是新时代清史研究创新发展的有力见证,更是面向未来的新起点,鼓舞着青年学者赓续文脉,在清史研究领域开拓新境。
我校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与专业的会务组织,赢得了与会学者的良好赞誉,为推动清史研究范式转型与学科体系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相关学术成果将为深化清代历史认知、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文字:吴东铭、武霞
编辑:高云
审核:杨智国、徐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