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至1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我校党委书记刘宏,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认真履行职责,紧跟国家建设教育强国需要,积极为教育领域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建言献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代表为人民”的深刻内涵。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战决胜之年。全国两会承载着人民的期望,聚焦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意义重大非凡。会议期间,刘宏书记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各项报告与议案的审议工作,在交流讨论中积极踊跃发言,为推动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力求将会议精神切实转化为工作中的强劲动力与务实举措。

3月6日,在辽宁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刘宏书记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数据详实、内容全面,2024年工作总结令人振奋,讲求务实、积极,有力彰显推动经济持续向好的坚定信心,体现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鲜明导向,对2025年的工作安排令人期待,完全赞同政府工作报告。结合工作实际提出2个建议:一是建议将西辽河文明纳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二是建议鼓励高水平综合大学与区域内地方师范大学联合探索教师教育的创新培养模式,秉持“就近”“优质”“互补”等原则,助力国优计划的高质量落实。

3月8日,在辽宁代表团分组审议全国人大和两高报告时,刘宏书记发言表示,赵乐际委员长所作的全国人大报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体现出人大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履职尽责,稳中求进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立法、监督、对外交往、自身建设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进展。经过70年的风雨兼程,我们看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从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全新政治制度,在新时代不断焕发勃勃生机,完全赞成这个报告。2024年是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深刻阐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光辉历程、显著优势、宝贵经验和实践要求。今年形容人大的工作可以用一个关键词--“高质量”来形容:一是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二是高质量的执法检查和监督工作保障高质量发展;三是高质量的议案建议工作保障人大工作提质增效。
刘宏书记在发言中总结了2024年自己作为人大代表的履职情况,最后提出2个建议:一是建议全国人大在组织集中视察和专题调研时,多给辽宁代表机会;二是建议全国人大会同教育部加大对《学位法》的解读和宣传。

3月10日,在辽宁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时,刘宏书记谈到“两高报告”全面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把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融入司法实践全过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决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和权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中国式现代化忠实履职尽责。

刘宏书记在审议发言中还介绍了辽师大取得的成绩及下一步工作打算。她指出,过去的一年,辽宁师范大学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教育强省的部署和要求,以助力服务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牵引,牢记师范教育初心使命,凝心聚力、砥砺耕耘,以高质量党建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辽宁师范大学这一年的发展证明了辽宁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巨大成就。两会后,学校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视察辽宁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在政协联组会上的讲话精神,按照郝鹏书记视察学校提出的要求,努力在辽宁实现三年振兴新突破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勇于争先,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依法治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努力在教育强国和教育强省建设中做出辽宁师范大学应有的贡献!
本次会议,刘宏书记在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准备提出建议,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教育强国背景下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建议》《关于在“双一流”高校试行本研一体化培养的建议》《关于反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专家评审意见的建议》《关于促进区域国别学交叉融通和创新发展的建议》《关于将西辽河文明纳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建议》《关于推进北黄海滨海湿地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关于大力推动环渤海湾区建设培育区域发展新增长极的建议》《关于辽宁应着力打造“蓝色增长极”的建议》共8项建议。履职7年来,刘宏书记结合自身管理工作及调研学习,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及高等教育,累计提出建议38个。

在依法履职的同时,刘宏书记受邀作为《光明日报》圆桌对话嘉宾,就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采访在《辽宁新闻》播出,相关报道登载于《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网》《科技日报》《大连日报》《大观新闻》《大连人大公众号》《大连统一战线公众号》《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众号》《大连市工商联公众号》《欧美同学会公众号》等多家媒体平台。
文字:肖虹
编辑:肖虹
审核:佟金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