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示范课程和典型案例的引领作用,12月5日下午,学校举办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分享与教学展示交流会,副校长石竹青出席会议。会议在黄河路校区设置主会场,在西山湖校区设置分会场,各二级学院的教学院长、教学秘书、教师代表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特别邀请了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对口支援高校白城师范学院的师生代表,共享课程思政教学的新理念与新路径。会议由教务处处长王强主持。

来自我校心理学院的刘文、管理学院的薛伟莲、文学院的李红梅、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曲烽、外国语学院的范业红、体育学院的铁钰等六位老师,分别结合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实践作了精彩展示。刘文老师结合具体案例,阐明课程思政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要融通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薛伟莲老师以“IPV4地址”一节为例,展示课程思政中构建“四课一体”教学环境、开展“德智行创”进阶式教学的具体做法。李红梅老师从《语文课程标准》切入,结合实例阐明读书的意义和价值。曲烽老师以“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一节为例,展示课程思政教学中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范业红老师通过课前导入思政目标、课中内化价值引领、课后思政效能分析的教学模式,探索新文科背景下的高校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方式。铁钰老师以“短跑教学”为例,从准备活动、短跑训练、放松活动三个环节,展示融入思政元素的具体策略。

来自我校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的蔡静、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的张涛、化学化工学院的迟玉贤、历史文化学院的徐学琳、影视艺术学院的迟文敬、生命科学学院的孙玥、数学学院的马俊驰、音乐学院的李晨溪、美术学院的赵媛媛等九位老师,分别作了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的分享。蔡静老师着重讨论《编译技术》课程思政的内容选择与融入路径;张涛老师结合《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实践,倡导实施有“温度”的课程思政;迟玉贤老师以《无机化学》教学为例,探讨深挖化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具体方法;徐学琳老师以“良渚文化”一节为例,讲解考古学专业课程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重要论断的切入点;迟文敬老师以《语言表达基础》为例,聚焦以主持人样态完成中国红色故事讲述的目标成果,阐述以思政为“种子”发芽、由“自主学习”来浇灌培植的思政路径;孙玥老师以《遗传学》“核质互作与禾谷类作物的雄性不育”为例,阐明融入思政元素的具体路径,并强调思政教学要注重情感共鸣,要选取典型事例;马俊驰老师以“函数的连续性”一节为例,秉持“数学不只是工具,而是提升智慧、修身养性、文化陶冶”的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数学丰富的德育价值;李晨溪老师结合《音乐表演主科(扬琴)》课程教学,以扬琴曲《映山红》为例,从技术处理和艺术呈现两个方面,融入严谨求实、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赵媛媛老师选取《造型基础2(色彩)》课程的“色彩的命名”一节,深度解析其中的思政元素和融入点,以情境化、研究型、线上线下融合等方式推进课程思政走深走实。

石竹青副校长为本次会议作了总结发言。她结合“道”“德”“思”“政”的字源本义、“四有好老师”的内在意涵、“弘扬教育家精神,打造高素质队伍”的时代要求,阐明了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与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希望以本次交流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理念,创新课程思政模式,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到教育教学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本次交流会分享了课程思政的新思考与新探索,作为落实“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的重要举措,通过构建线上线下、开放协同的联动机制,必将进一步推动协同院校优化教师教育治理模式,提升教师教育办学品质。
文字:李博欣
编辑:高明峰
审核:王 强